闫浩浩,男,共青团员,皖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2021级药学专业研究生,2023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8篇,影响因子共计46.29分,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20.69分;中文北大核心期刊4篇。主持省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件。连续三年获“一等学业奖学金”,获评皖南医学院“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子”、“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精勤求学,追寻兴趣里的奥秘
闫浩浩师从陈云雨副教授和刘晓平教授,致力于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的快速筛选。从踏入科研门的“小白”到创新筛选模型的“学术榜样”,这样的成长始于他内心纯粹而坚定的热情。“病毒分子既简单又复杂,我对于这种充满未知的探索欲望在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中得到释放。”
闫浩浩所在的团队从荧光偏振技术和生物素-亲和素反应入手,成功建立了三明治样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用于PLpro抑制剂的快速筛选。闫浩浩表示,在科研中要能敏锐地发现关键问题,通过严格考究提出能切实开展的实验计划,并在广泛实验中加以完善,做好过程,余下的就是“静待花开”。针对新冠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与评价,闫浩浩所在的团队首次设计了基于二聚化红色荧光蛋白原理的新冠病毒主蛋白酶荧光底物。该底物弥补了传统荧光多肽底物在大规模高通量筛选中产生筛选成本高、假阳性率高和稳定性差等缺点,有效地排除了化合物自身荧光对筛选模型的干扰,具有稳定、经济、灵敏等优点,进一步提高了抗新冠病毒药物药理学活性评价的可靠性。
敦笃励志,修炼一颗平常心
“对我而言,科研是一段既充满挑战又洋溢着成就感的历程。初次踏入科研的世界,我的内心对未知充满了无限好奇,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诸多出人意料的难题和挫折。”在实验室里,时间仿佛静止,漫长的实验过程需要连续数小时的高度专注,不容有丝毫的放松。即使投入了全部的精力,目不转睛地盯着实验的每一个细节,结果往往仍旧与预期有所偏差。但正是这些挑战,磨砺了闫浩浩的意志。
“我始终认为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很会调动自己的情绪。遇到小问题时,我一般选择听音乐。遇到大问题时,我会选择跑步,通过运动让我暂时从科研中抽离出来,恢复精力和判断力,更好的解决问题。”
三省己身,谋求合作的机遇
对于闫浩浩来说,拥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思路至关重要。实验开始前先了解前沿动态和理论基础,并设置清晰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再基于此创建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一直以来,闫浩浩就是以这种方式在这一方广阔的天地中,尝试拓宽自己生命的广度与深度,努力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研究者。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我总喜欢独立解决问题,缺乏交流和沟通。其实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取得更好的成果。”有时,科研的道路就像是一场孤独的战役,让人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潭。但正是在这些艰难时刻,多方面力量的汇聚与融合,让快乐与满足变得触手可得。闫浩浩在反思中意识到,也许自己一直缺少的,正是团队合作带来的那份新鲜的尝试和可能,这将是他未来科研旅程中一个全新的收获。
“我认为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和追问。未来的路可能会有很多变数,但我相信,无论身在何处,科研精神都会是我人生航程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破浪前行。”展望人生的新征程,闫浩浩将继续坚守“科研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初心,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运用科学知识创新解决医学实践中的复杂问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陈曦/文 闫浩浩/图 戴照福/审)